《英汉语对比与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2-10-29浏览次数:3132

 

 

【课程英文名称】Contrast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课程代码】3.102.0511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程

【适用专业】翻译专业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英汉互译技巧、文化与翻译等

【总学时数】36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2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4

【总学分数】2

【教研室】翻译教研室

【执笔人】刘全福

【审核人】吴赟

【编写(修订)日期】20115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语言体系不同,表达各有所长,比如英汉两种文字,前者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句式如叠床架屋,层层环套,后者形式疏放,铺排流散,行文似珠玉满盘,错落自然,换言之,英语多受形式约束,枝蔓之处必用形合,汉语则多表现为意合,情非得已,才屈从于形式接续,有悖于此,动辄加以承接,必然会累及节奏,阻断语气。句法之外,英汉语义、修辞、文体亦不乏种种差异,具体到翻译过程,凡此均应纳入语言对比之列。对比意识确乎不可小觑,所谓彼之甘露,我之鸩酒,翻译亦是道同一理:英语注重显性衔接,以形统意,以形驭神,汉语偏于隐性连贯,以意统形,以神驭形,故此可以认为,英汉互译之道大体见于两种途径——英语汉译常用意合,汉语英译多从形合,以理而行抑或逆理而动,译文成败优劣尽在取舍之间。基于上述思考,本课程将始终凸显语言差异与对比理念,旨在通过全方位差异性对比与分析,培养学习者双语差异意识及英汉语转换能力。本大纲适用于翻译专业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第5学期学生。

 

二、先修课的要求

“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开设时间为第5学期,开设对象主要是翻译专业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三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前,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英汉语认知能力与应用能力,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及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与能力。本课程承接英汉互译技巧、文化与翻译等相关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并为文学翻译、文献翻译等课程开设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

 

三、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1讲:导论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从语言对比角度探讨翻译概念阐释、翻译标准厘定、翻译过程梳理、翻译方法运用等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翻译中的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理解翻译概念、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掌握上述相关概念基本内容及其与语言对比相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差异及其之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终极意义。

 

2讲:英汉语系统对比与翻译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6

主要内容:英语为印欧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两者相去甚远,个性大于共性,鉴于此,本讲将进行大量实证分析,从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等若干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与英汉互译相关的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上的差异性,理解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基本差异,掌握英汉语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及相互转换。

重点、难点:英汉被动与主动、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等差异与转换。

 

3讲:英汉词语对比与翻译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形与义两端,前者指向构词及构形两方面的差异,后者包括语义类型、语义关系、复义现象、词义褒贬差异等。

教学要求:了解英汉词语形与义基本差异,理解构形与构词形态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掌握语言类型差异、语义类型差异、复义现象及词义褒贬差异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重点、难点:英汉词语形态差异,语义类型及翻译等。

 

4讲:英汉句法对比与翻译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基本句型差异、局部与整体差异、主谓及主述位差异等,见于翻译,则主要涉及汉语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与连动式英译。

教学要求:了解构句差异及基本句型差异,理解主谓及主述位差异,掌握汉语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与连动式英译。

重点、难点:英汉构句差异,无主句、连动式翻译等。

 

5讲:英汉衔接与连贯对比与翻译I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英汉形合与意合差异对比及翻译,主要涉及并列现象、从属结构、指代形式、非谓语短语等特殊语言现象对比与转换。

教学要求:了解形合与意合概念,理解英汉并列结构、指代现象差异,掌握英语非谓语短语翻译及其在汉译英过程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指代现象对比与翻译,从属结构转换,非谓语结构翻译。

 

6讲:英汉衔接与连贯对比与翻译II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4

主要内容:涉及英汉形合与意合差异及翻译,主要包括特定句型、语序与逻辑关系、流水句式等特殊语言现象转换。

教学要求:了解形合与意合在英汉语中的表现,理解并掌握英汉语序及逻辑关系差异与翻译、汉语流水句英译等。

重点、难点:英汉语序及逻辑关系差异,流水句英译等。

 

7讲:英汉语言差异与翻译腔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6

主要内容:翻译症所以产生,应归咎于语言差异,英汉互译过程中,语言差异观念淡薄,对比与转换意识缺乏,凡此均可导致洋泾浜译文。本讲主要涉及翻译腔产生过程、翻译腔种种表现及翻译腔化解方法等。

教学要求:了解翻译腔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理解语言差异与翻译腔之间的关系,掌握翻译腔化解手段。

重点、难点:翻译腔形成原因及化解手段。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依照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与内容。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强调课内外实践练习与学生充分参与。通过该课程学习,学习者可充分了解英汉语词法、句法、篇章、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首先认识语言独特性及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以形成充分的语言对比意识,并将对比意识运用于操作过程,继而使其体现为转换意识,这样,经过对比意识与转换意识指导下的技术性翻译阶段,学习者将有望获得表现为技能性乃至技巧性翻译的转换能力。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本课程所用为自编教材,其他主要参考资料包括:

刘全福.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邵志洪等. 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贾德江. 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借以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70%(以百分制计)。

  • 上外太阳成tyc7111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