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英文名称】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udies
【课程代码】2.102.0331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翻译专业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先修课程】口笔译概论、英汉互译技巧、文化与翻译等
【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 32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4
【总学分数】 2
【教研室】 翻译教研室
【执笔人】 刘全福
【审核人】 吴赟
【编写(修订)日期】2011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翻译专业高年级选修课,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宽学习者专业理论水平与视野,不仅能促使教学对象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毕业论文撰写、毕业后继续学习与深造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与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本课程的开设可望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翻译理论意识与实际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翻译研究:导论与综述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翻译研究的雏形、发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并掌握翻译研究的基本概念、总体原则、常见或常用术语等。
重点、难点:翻译研究基本框架;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二章:选题步骤与写作规范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翻译毕业论文选题基本要求及通用写作规范;理解选题步骤与思路;掌握论文选题基本技巧以及与写作规范相关的各主要环节。
重点、难点:选题的针对性;选题的有效性。
第三章:翻译方法与策略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翻译方法(直译、意译等)及翻译策略(异化、归化等)的分类与应用原则;理解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基本内涵;能够运用翻译方法与策略进行有效的实证分析。
重点难点: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内涵;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区别。
第四章:描写译学:问题与方法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翻译研究从源语走向译语、从规范走向描写、从微观走向宏观等取向、性质及视野上的历时性特征;理解翻译研究中的译本接受环境等外部因素;掌握翻译研究中的描写途径。
重点、难点:描写研究途径;译语接受环境的动态化与多元性。
第五章:“文化转向”与翻译研究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理解“文化转向”的基本内涵;掌握“文化转向”之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研究格局;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翻译学派及其理论诠释。
第六章:文体翻译研究:综述与选题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文体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各种文本类型之间的差异性等;理解文体翻译中文类特征、转换手段及研究途径等;掌握文体翻译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重点、难点:文体差异与翻译策略选择;理论切入视角的合理性。
第七章:口译研究:综述与数据收集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手段途径及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法、步骤等;理解口译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掌握口译研究过程中的基本路径及数据收集方法。
重点、难点:口译研究的可控性及数据收集、整理、应用等;口译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证之间的兼容性。
第八章:口译研究:方法与选题策略
学时:4
内容及要求:了解口译研究的基本路径与选题策略;理解口译研究过程中所用方法及所选课题的理论指向;掌握口译研究的基本方法及选题策略。
重点、难点:口译研究方法的得体性与可控性;口译研究过程中选题的有效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兼顾效果反馈,并根据不同教学环节及讲授内容,每周或隔周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教师将对每次作业进行抽样或全部检查。教学材料之外,教师还将为学习者指定或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通过充分的阅读或查阅实践来巩固所学内容。本课程为开卷考试,课程结束前将布置一篇翻译方向的论文题目,或将选题范围圈定于专业之内,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学生将获得充分的参考资料,并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完成学期论文。期末成绩裁定将基于平时表现及学期论文质量,平时表现与学期论文分占30%和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所有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核心课及大部分专业方向课以后开设,其作用在于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就特定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从而对其前期学习成效及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综合的检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建议教材:自编教材
教学参考资料: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P. Kuhiwczak & K. Littau:A Compan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7.
J.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Routledge,2001.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通过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借以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和70%(以百分制计)。